太胖易致病 別不當回事
今天是世界防治肥胖日
太胖易致病 別不當回事
本報訊(記者莊媛)每年的5月11日,是世界防治肥胖日,今年的主題是“肥胖防控,是我們的責任”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肥胖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,根據《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(2020年)》顯示,我國有近一半的成年人和五分之一的兒童超重或肥胖。肥胖本身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,是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。它的診斷標準是什么?會帶來哪些危害?如何科學防治?天津中醫一附院內分泌科主任王斌給予解答。
(資料圖)
肥胖的診斷標準
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,首先用體重指數(BMI)數值診斷。BMI值的計算方法為,體重(以千克為單位)除以身高(以米為單位)的平方。在我國,BMI值大于等于28屬于肥胖,BMI值在24至28之間為超重。當人處于超重范圍,就要引起重視了。
除了體重指數值外,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,還有腰圍和體脂。如果體重指數正常,但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,女性腰圍超過85厘米,屬于中心性肥胖范疇。體脂率是指人體內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質量中所占的比例。男性體脂率在百分之25%,女性體脂率在百分之30,也考慮為肥胖。
肥胖是慢性病的危險因素
肥胖可以累及全身各大器官系統,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。包括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腦卒中、冠心病、呼吸系統疾病、慢阻肺、脂肪肝、骨關節炎、老年癡呆等。甚至還與多種腫瘤的發生相關。同時,影響美觀,導致心理壓力增大,出現自卑、自閉、抑郁等情況。
兒童肥胖不容小覷
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由于飲食不健康、運動量少,近些年來,兒童肥胖人群也在不斷增加。兒童肥胖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,大部分兒童肥胖延續至成年,增加成年代謝綜合征、心血管疾病及腫瘤相關疾病的風險。一些心腦血管疾病也呈年輕化趨勢。
科學防控 管住嘴邁開腿
如果一個人已經處于超重或肥胖人群,要引起重視,建議到醫院的內分泌科就診,醫生根據個人的情況,給予合理化、有針對性的治療建議。
在日常生活中,科學有效預防肥胖至關重要。市民可從膳食、運動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入手。
飲食上,要“管住嘴”。食物種類要多樣化,避免營養過剩,保持低糖低脂低鹽飲食;不喝高糖飲料和奶茶;減少高油高脂的快餐食品、在外就餐及外賣點餐;減少高脂、高鈉、高糖、多食品添加劑(如反式脂肪酸)或深加工食品;進食速度不要太快,每餐時間建議控制在20至30分鐘。
增加運動,要“邁開腿”。肥胖的人群常常不愛活動,首先要減少靜態活動,如久坐及長時間看電子產品。選擇喜歡并且易于堅持的運動動起來。注意體重過重的人群,要在醫生指導下,選擇運動種類,避免對關節造成損傷。每天累計不少于半小時的運動時間,活動量以運動后不感到疲勞為原則。運動要循序漸進,不要操之過急,養成長期運動的習慣。
另外,要保持良好生活作息,避免過勞或生物鐘紊亂而引起內分泌紊亂,出現壓力性肥胖。睡眠不足、精神壓力大,是導致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,日常要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,不熬夜。及時尋求家人及朋友的支持,調整心態,消除肥胖誤解及歧視。
來源:今晚報
關鍵詞:
相關閱讀
- 06-14
最近更新
- 06-14
- 06-14
- 06-14
- 06-14